
推迟访华的德国外长,主动找上王毅示好,使出了浑身解数北京配资公司,就想让中方在一件事上松口。
最近,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求访华的“小插曲”惹得国际社会议论纷纷。这位西方政坛人物,自以为秀了一把“强硬的外交操作”,不过结局也着实让人感叹:他这番折腾,不光没给自己加分,还差点让德国错失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深度对话的机会。

(德国外长瓦德富尔)
日前,王毅外长应德方请求,同德外长瓦德富尔通电话。从后者的态度上看,他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,就为中方能在同意他访华这件事上松口。
首先,先来看看他做了哪些举动。
第一,他主动邀请王毅通话,从一开始就把姿态放低。
第二,瓦德富尔特意提到,今年7月,王毅外长访德,进行的对话沟通非常好。此举明显是想重提过往中德的交流,以此彰显两国关系亲近。
第三,他强调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,说这话的意思,就是对我们表明立场,没有想要挑衅中国的意思。
最后,瓦德富尔更是把姿态放到了最低,他期待在中方方便时间尽早访华,这话背后的意思很直白,中方只要有空,他就能随时访华,一切都看中方的时间安排。
瓦德富尔看似在示好,实则是在为自己的访华铺路。但这一切操作都掩盖不了此前他高调发表的那些“不和谐”言论,例如在中方稀土管制以及台海问题上发出的杂音,当时,他的表态已经引起中方的不满。他在这些立场上的突兀言辞,也几乎成了西方政客,不管有事没事,随时都要来一套“甩锅”动作。

(中方驳斥他的错误言论)
如此说来,瓦德富尔之前访华推迟,还真不是因为日程紧张,这背后另有玄机。他在访问计划前夕发表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评论,被认为是迎合美国,典型的搞双面外交。针对他的言论,中国外交部直接回击,直指其言论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,并且态度强硬地指出,中方没有任何义务对这种无理要求作出回应。
有趣的是,德国国内对此事的反应也颇为耐人寻味。一时间,各大媒体、专家学者纷纷站出来批评瓦德富尔的大胆妄言,甚至有意见认为,这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而就在舆论声讨声中,瓦德富尔“被迫”推迟了自己的访华行程。
面对这场外交风波,德国政府很快采取了补救措施。总理默茨和副总理兼财长林拜尔相继确认,他们将按计划于近期访华,力求通过多层面的会晤修复并加强中德之间的合作关系。这一举动,显然是德国高层意识到了中国在其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。

(德国总理默茨依旧计划访华)
可以说,在全球供应链紧张、贸易摩擦频发的当下,中德两国的经济关系显得尤为重要。2025年1月至8月,中国一跃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,双方的贸易额达到了1634亿欧元,这说明中国市场对德国而言,是不容小觑的经济支柱。所以,德国即便面临着美国施压和国内政治的矛盾交织,仍不得不权衡利弊,在对华政策上寻找一种平衡。
既然瓦德富尔作出多个示好举动,表达了善意,王毅也强调,中德在历史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,两国间的对话应该基于增信释疑,而不是用“麦克风外交”去讨论无事实依据的指责。王毅话语中的暗示显而易见:中方已经对德国某些官员的“耍嘴皮子”表示不满,而如何走正轨则取决于德方。
然而,王毅也从积极角度给予了回应,对瓦德富尔访华持开放态度。从通稿中看,中方表面上的欢迎实则暗含条件:德方若想保持良性互动,就需将友好的姿态化为实际行动。否则,中国也有理由拒绝瓦德富尔的到访。

(王毅外长欢迎瓦德富尔适时访华)
显然,纯粹依赖某一方已非良策,德国将可能加深与中国的经济纽带,以求在不确定的全球格局中稳住阵脚。与此同时,中国也将谨慎评估对德开展更加务实的合作路径,尤其是在技术、环保、制造等领域,探索更多互利共赢的可能性。
综合来看,无论瓦德富尔的言论风波如何搅动舆论北京配资公司,终归,德国在对华关系上已经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没有中国作为合作伙伴,德国将很难应对未来严峻的经济挑战。而瓦德富尔是否能真正访华,则绝不仅仅取决于日期,而是取决于他的态度,以及整个德方在对华战略上的清醒和务实。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