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可可·香奈儿:活出自己》北京配资公司
艾略 著
“这个世纪的法兰西,将有三个人的名字成为传奇,一个是戴高乐,一个是毕加索,还有一个,是可可·香奈儿 ”。
这是第一本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。
合上书页时,热血仍在沸腾,眼泪却已悄然落下。
我为香奈儿悲惨的童年揪心:她自幼失怙、未曾踏入学堂,命运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;
更被她不屈的灵魂震撼:她白手起家,在男性主导的商业世界里杀出重围,用作品写下连男人都望尘莫及的传奇。
她一生未嫁,没有子女,却把所有热情都倾注于创造与抗争。
她用自己的方式去爱,去定义时尚,去对抗世俗偏见,去改写既定命运。
在她的人生字典里,从没有 “牺牲” 二字。
读完这本书我终于顿悟:
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能力,不是外表有多漂亮,也不是有多么丰厚的财富,而是能做到这3点
展开剩余88 人生目标明确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1883年8月20日,在“综合救济院”里,随着一阵微弱的啼哭声,香奈儿出生了。
她的父亲是一个流动商贩,母亲是一名裁缝店的女工。
确切地说,香奈儿当时的身份是一名私生女,因为父母还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。
在她母亲看来,虽然其父是一个十足的浪荡子,但当她认识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。
她怀孕后,对方就玩起了消失,她只能一边寻夫一边拉扯孩子 。
这个过程中,除了姐姐,母亲又给香奈儿生了1个妹妹和3个弟弟(其中1个弟弟不幸夭折)。
在她的童年记忆中,她和兄弟姐妹们从来没吃过一餐饱饭,一家人的衣服也永远都是破旧的。
为了养家,母亲同时打多份工,但换来的微薄收入仍难以度日。
他们没钱买粮食,也没钱交学费。平时只得依靠舅舅和姨妈们的救济过活。
12岁那年,积劳成疾的母亲没能熬过那个冬天。
常年缺席的父亲回来后,竟像丢掉包袱一样,把女儿们送到了修道院。
谁也没想到,这六年修道院生活,却让香奈儿意外发现了自己的缝纫天赋。
修道院的老嬷嬷也会当着所有人的面,表扬她的织物针脚细腻。
那时候的她就认准了:自己要用天赋去磨练技艺,用技艺去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。
这让我想到了周星驰,他在中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对表演心怀热爱。
所以毕业后甘愿从跑龙套开始,一步步努力拼搏,最终从“星仔”变成“星爷”,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喜剧事业。
修道院的针线,缝补的是破旧衣物,缝出的却是香奈儿不服输的性子。
她没陷在 “孤儿”“私生女” 的苦难里自怨自艾,反而紧紧抓住 “会缝纫” 这个能救命的本事,早早定下了 “靠手艺出彩” 的方向。
人这一辈子,起点低不可怕,怕的是稀里糊涂没方向。
香奈儿最清醒的一点,就是从一开始就拎得清: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这比什么都重要。
02 不依附男人,活成自己的靠山18 岁,香奈儿离开修道院,选择进入教会学校继续深造。
两年后毕业,她成了当地一家时装店的缝纫女工。
尽管手艺是店里最好的,但收入却仅够勉强糊口。
为了给未来多些可能,香奈儿白天做裁缝,晚上就去咖啡厅兼职歌女。
而命运的齿轮,在此刻开始转动。
她鼓起勇气上台唱了两首欢快的歌曲,台下掌声雷动,这引起了军官巴尔桑的注意。
巴尔桑是个富二代,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足够他挥霍几辈子。
彼时的香奈儿正看不到生活的希望,权衡之下,她接受了巴尔桑的追求,住进了霍亚里越城堡。
在城堡里,香奈儿不仅学会了骑马,更对服装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她拒绝像其他女人那样穿裹胸、束腰,反而把男装修改后穿在身上。
也是在这里,她萌生了去巴黎开店、设计女帽和服装的想法,可这份憧憬却遭到了巴尔桑的反对。
在他看来,女人开店,无异于向全巴黎宣告 “他养不起她”。
这份不被理解,让香奈儿陷入了深深的痛苦。
就在她迷茫无措时,卡柏出现了。
“见到卡柏之后,我才知道,有人来到这世上,就是为了找到对方。”
香奈儿曾这样形容这段相遇。
和巴尔桑不同,卡柏不仅支持她的梦想,更坚信她一定能成功。
他给了香奈儿平等的尊重、真诚的鼓励,更愿意帮她发掘个人价值,让她活成 “自己”,而非 “男人的附属品”。
看清内心的渴望后,香奈儿给巴尔桑留下一封分手信,毅然奔向了卡柏,也奔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在卡柏的支持下,香奈儿在巴黎开了人生第一家女帽店。
卡柏主动提出帮她垫付租金,香奈儿却坚持:
“这笔钱是我向你借的,用不了多久就会还你。”
凭借独特的设计,店铺很快门庭若市。
但看似生意红火,香奈儿却因不懂账目、不会核算成本,让店面在繁荣之下欠了银行不少钱。
而银行始终没有催债,只因卡柏悄悄做了担保。
得知真相的那一刻,香奈儿猛然清醒:自己终究还是依赖了别人。
从那天起,她每天清晨早早到店,从零开始学习店铺管理,每一笔收入、支出都亲自把控。
一年后,店铺利润足以覆盖所有开销;两年后,不仅彻底扭亏为盈,生意更是扶摇直上。
这时,卡柏的担保早已没了意义。
这段经历,让香奈儿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:
天上从不会掉馅饼,想吃馅饼,就应该自己和面,自己制作。
从最初跟着巴尔桑寻找 “依靠”,到后来奔向卡柏追寻 “自我”,香奈儿最清醒的,就是从没把男人当成人生的避难所。
哪怕卡柏愿意为她出钱、为她撑腰,她也始终记得:
借钱要还,店铺要自己管,钱要自己挣。
靠人不如靠己。
男人的庇护、金钱的馈赠,都远不如自己有本事、心里有底气来得踏实。
03 可以没有婚姻,但不能没有工作在香奈儿看来,工作比婚姻重要100倍。
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,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。
在朋友的极力撮合下,44 岁的英国首富威斯敏斯特公爵,如愿结识了 40 岁的香奈儿。
在香奈儿身上,公爵的耐心就像他的财富一样,似乎永远用不完。
足足花了两年时间,他才从众多追求者中胜出,成为香奈儿的正式男友。
可香奈儿是个十足的工作狂。
公爵不止一次带着委屈抱怨,说香奈儿爱工作远胜于爱他,花在事业上的时间,更是远超陪伴他的时光。
对香奈儿而言,只要在外游玩稍久,心里就会生出强烈的自责。
她无法容忍自己忽略公司、荒废事业。
所以当公爵向她求婚,提出让她放弃抛头露面的工作,承诺会用一生照顾她时,香奈儿干脆地拒绝了。
公爵无奈表示,自古以来,公爵夫人从不需要工作,也不被允许工作。
香奈儿却目光坚定地回应:“不,我爱我的工作。公爵夫人可以有很多,但可可・香奈儿只有一个。”
在她心里,香奈儿品牌早已不是单纯的谋生工具,而是注入了全部热情与灵魂的 “生命”。
她对针线的执着、对设计的痴迷、对品质的苛求,早已刻进骨子里。
清晨,她在工作室摆弄面料。深夜,她为新系列修改图纸。
哪怕疲惫到指尖发僵,只要摸到布料、看到成品,她眼里就会重新亮起光。
没错,婚姻能给她锦衣玉食的生活,能给她人人艳羡的头衔。
却给不了她面对布料时的心动,给不了她看到设计落地时的满足,更给不了她在工作中找到的、独属于 “可可・香奈儿” 的价值感。
她不是不愿拥有婚姻,而是无法接受用热爱的事业,去换一个 “公爵夫人” 的虚名。
对她而言,工作从不是负担,而是支撑她灵魂的支柱,是让她感受到生命热烈的源泉。
比起困在婚姻的温室里,她更愿在热爱的事业里,活成永远发光的自己。
毕竟,能让她甘愿付出一生的,从来不是某个人的陪伴,而是那份让她心跳加速的、对设计与创作的热爱。
写在最后香奈儿的一生,早把 “女人该活成什么样” 写得明明白白:
不困于出身,认准方向就往前冲;
不依附他人,自己的底气自己挣;
不将就生活,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。
其实,哪有什么天生传奇,不过是她早早就认识到:
漂亮会褪色,财富会流动,唯有明确的目标、独立的底气、热爱的事业,才是永远不会被夺走的依靠。
就像老话说的:“靠山山会倒,靠人人会跑”。
只有自己手里有本事,心里有方向,日子才能过得踏实又漂亮。
愿每个姑娘都能像香奈儿一样,活成自己的光北京配资公司,活成自己的靠山。
发布于:河北省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